:::

馬明潭生態園區簡介

園區由來

       馬明潭生態園區是一個以「棲地補償」為前提概念而建置的生態區,換言之,原來的濕地生態,因興建永建新校區而讓面積減少,考量棲息於原本馬明潭濕地內之各種生物,以新建人工溼地的方式,作為濕地生物的新家,這就是馬明潭濕地生概區的復育由來。當然「棲地補償」並非貿然行事,在選定本址為校地後,即由臺灣大學跨學門團隊(水文調查、動物相調查、地質調查、植物相調查、微氣候調查)投入研究,作為復育的基礎。

營造過程

       民國102年起,馬明潭濕地生態園區打造含四個生態池的帶狀濕地,周遭種植菇婆芋、月桃及野薑花等植物讓原地生物得有棲所,並由在此地發現黃緣螢幼蟲的吳加雄博士於臺大成功復育,邀請鄰近三所小學親師生參與再引入(reintroduction) 活動,讓黃緣螢幼蟲正式「入厝」,到生態池中開始新的生活。目前幼蟲已穩定出現於生態池內,顯示黃緣螢族群已完全適應環境。本區並發現第7種螢火蟲。2017年,本區獲選為螢火蟲國際年會之戶外導覽場地。

 

園區概況

       生態園區內綠蔭蔽空,生機盎然,植被樣態豐富,被視為良好環境指標生物的螢火蟲復育成功,蛙類、蛇類、昆蟲及鳥類狀態呈現生物多樣性,已然發揮都會區生物避難所的功能。 由植食性昆蟲、捕食者、分解者及清除者的出現可知本區呈現穩定的食物網關係。永建國小和馬明潭濕地生態區案可說是一次工程開發與生態保育雙贏的成功案例。

 

未來展望

        為維續優質永續環教環境,本區持續由專業生態團隊進行螢火蟲、蛙類及蛇類等生態調查,並定期整頓、清除危木及蚊蟲生態防治等措施。

        另為綜理市內各級學校環教業務,臺北市教育局於107年8月成立「臺北市學校環境教育中心」,結合馬明潭生態園區與永建國小校區內之雨水回收系統、太陽能光電系統、老樹文化園區、造舟文化體驗、公共藝術品等,以豐富之生態及環教情境為根柢,營造本中心成為本市未來推動學校環境教育與整合本市環教資源之基地。